“农历二月初二”,明清时把这天称之为“龙抬头”的日子。这是因为在自然界,蛇、蚯蚓、青蛙等动物,一到冬天便进入冬眠状态,这便是“入蛰”。等到了二月二前后,天气渐暖,万物苏醒,一些昆虫动物好似被春天的阳光和春雷从睡梦中惊醒了一般,因此这个节令名为“惊蛰”!
左起:张一山 黄霞 周加申 金正新 梁继宾
中国古代,“龙抬头”实际是人们对自然天象的崇拜,这与上古时代人们对星辰运行的认识以及农耕文化有关。
上古时代人们选择黄道赤道附近的二十八个组星象作为坐标,俗称“二十八宿”。“宿”表示居住的意思,而月亮是每天基本入住一宿,等到28宿轮流居住结束差不多一个月的时间,人们通过这一现象来观测天象。
在东方的七宿组成一个完整的龙形星象,称为“东方苍龙”,在冬季,苍龙七宿都隐没在北方地平线下。仲春(惊蛰至春分间),苍龙星宿开始从东方露头。角宿,代表龙角,开始从东方地平线上显现,约一个钟头后,亢宿,即龙的咽喉,升至地平线以上,接近子夜时分,氐宿,即龙爪出现。即所谓“龙抬头”的过程!
禹宿文化老酒馆
关于“二月二” 还有一种说法,相传大禹时代,酒祖仪狄正是在二月二这天酿出世间第一杯美酒进献大禹,祝贺他完成治理黄河的重任,鼎定天下九州。所以在酒祖仪狄的故乡,千百年来人们一直流传着二月二龙抬头,拜酒祖、尝新酒的习俗。
千百年来,中国人都把自己看成是炎黄子孙,大禹开创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大禹是龙的传人和化身。今天是阳历2月21日(农历二月初二),在经历了三年不寻常的时候之后,为了纪念大禹的丰功伟绩,曾经是钓鱼台国宾馆大厨,今洛阳伊滨新区禹宿文化老酒馆馆长梁继宾、著名书法篆刻家张一山发起在二月二这一天纪念大禹活动。纪念大禹百折不挠、科学治水、劳而忘身,率先垂范,舍小家顾大家的崇高品质和公而忘私的奉献精神!
洛阳博物馆原书记周加申、第九、十届全国政协委员金正新、平逢山有嬌氏凤泉酒业董事长黄霞等数十人参加了纪念活动。
著名学者赵海均为纪念活动题字“公而忘私”!
禹宿谷堆
在此前一天,他们还到禹宿谷堆缅怀大禹的丰功伟绩。谷堆,是洛阳方言,山丘或土丘的意思。禹宿谷堆是洛阳的一个古代遗址。相传,大禹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入,夜里在此休息,即大禹夜里睡觉的地方,后人称之为“禹宿谷堆”。如今,在禹宿谷堆的巨石上还有个庙,叫“石窟寺”,以此纪念大禹治水的功绩。
禹宿谷堆位于伊滨区李村镇南宋村,远远望去,一座孤立突起的圆锥状小山丘映入眼帘。这也曾是历史上赫赫有名的曹魏圜(yuán)丘遗址,当地老百姓也称之为“禹宿谷堆”。
禹宿谷堆石窟寺
在千年帝都洛阳,冬至、圜丘、禹宿谷堆之间有着密切关联。所谓“圜丘”?唐贾公彦疏言:“《尔雅》‘土之高者曰丘’,取自然之丘圜者,象天圜。”
圜丘是古代的祭天之坛。按照古代礼至的规定,夏至日,帝王要到北郊方丘祭地;冬至日,要到南郊圜丘祭天。东汉、曹魏、西晋、北魏建都之时,都曾在圜丘祭天。曹魏、北魏的圜丘就在委粟山,即“禹宿谷堆”。当年就是曹魏皇帝到那里祭天时司马懿起兵造反夺了曹魏皇帝的天下。
南郊圜丘位于汉魏洛阳故城阊阖门至万安山主峰之间的中轴线近旁(中国古代帝都第一条中轴线)。1983年秋,文物考古工作者沿万安山北麓开展考古调查时,发现了这座独立存在的小山丘(今立有保护碑),它对研究古代皇家礼制建筑意义重大。
在它北面正对汉魏洛阳故城的宫城中轴线,与大城宣阳门和门内铜驼大街、宫城正门阊阖门和正殿太极殿均在同一条中轴线上。由山顶向下看,山坡上隐约现出层层平台,考察人员曾在山顶和北坡,捡到绳纹板瓦、绳纹筒瓦、斜绳纹砖、席纹砖残块等汉晋遗物。从位置、规模与形制诸方面来看,可以确定此“禹宿谷堆”与文献记载曹魏所建圜丘的委粟山相合,即曹魏皇家的祭天圜丘遗址。
禹宿谷堆保护碑
禹宿谷堆
可惜20世纪九十年代以后,当地群众在禹宿谷堆上开山取石,山陷数丈,山形破坏较为严重。村民回忆说,山上曾有唐代石窟造像数个,现仅存一个,石窟外雕刻有力士造像。
编审:张卫萍
上一篇:郑州市政协副主席、郑州市工商联主席薛景霞来家谱馆考察!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