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国际时尚网6月16日讯(记者屈伟林 张继耀 通讯员李媛) 千百年来,在我们中国人的传统中,龙、凤是中华民族的图腾、徽记、标志和象征。龙飞凤舞,标志着龙凤呈祥,是最受崇尚的吉祥图案!
一般认为,龙凤呈祥之语最早出现于汉·孔鲋《孔丛子·记问》:“天子布德,将致太平,则麟凤龟龙先为之呈祥。”实际上,早在5000年前,龙与凤同时作为祭祀象征出现在红山文化牛河梁史前遗址中,标志着辽河流域是龙凤文化的起源地之一。
龙,华夏民族的图腾象征。传说中,它善变化,能兴云雨以利万物。在上古神话故事中,人类的始祖伏羲、女娲都是龙身人兽,华夏民族的先祖炎帝、黄帝也都与龙有着密切的关系,正因此,才有了“龙的传人”之说。
凤的取材对象主要是鸟禽,而鸟禽绝大多数都是喜欢温暖,喜爱阳光的,因此,凤凰又被称为“太阳鸟”、“阳禽”、“火精”,“丹凤朝阳”、“凤鸣朝阳”、“火凤凰”也是由此而来。据考证,在新石器时代到盛行阴阳五行学说的春秋战国时期,凤大多以“阳物”的面貌出现。
四合院古代艺术馆玉龙凤
如今,在洛阳四合院古代艺术馆,有两件龙凤合体的精美玉器。王光辉是中国玉收藏协会的副会长,也是四合院古代艺术馆的创立者,还是洛阳眼的发明者。用洛阳眼检测,这两件玉器的年代在距今5000多年,属红山文化晚期。两件玉龙凤造型端庄、独特,非常精美,堪为国宝!
周加申是原洛阳博物馆书记馆长。洛阳博物馆是国家一级馆,藏有四、五十万件古代艺术品。二十多年来,他与各地大的博物馆都有来往和交流。周加申说,见过玉猪龙、C型龙,见过玉鸟、玉凤,但是,从来没有看见过三、四千年前,特别是五千年前合体的玉龙凤。
龙与凤的完美结合、对应,反映着古人的阴阳观。龙喜水、好飞、通天、善变、灵异、征瑞、兆祸、示威;凤则喜火、向阳、秉德、兆瑞、崇高、尚洁、示美。
在中国古代历史中,太昊与蛇的关系密切,而少昊与鸟的关系密切,可散见于多种文献典籍。由文献资料与考古资料的互证表明,蛇应为太昊(伏羲)母族图腾,而鸟应为少昊母族图腾,蛇与鸟当是中国龙凤文化的源头。
《左转·昭公十七年》:“太昊氏以龙纪,故为龙师而龙名。”《尚书正义》引《帝王世纪》云:“伏羲母曰华胥,有巨人迹出于雷泽,华胥以足履之,有娠,生伏羲于成纪,蛇身人首。”《拾遗记》:“华胥之州,神母游其上,有青虹绕神母,久而不灭,既觉有娠,历十二年生庖牺。”《路史》云:“帝女游华胥之渊,感蛇而孕,十二年生庖牺。”《太平御览》第七十八卷引《皇王世纪》及《帝系谱》言:“伏羲人头蛇身,以十月四日人定时生。”诸多的文献记载伏羲为人首蛇身,亦有文献云女娲也是人首蛇身,等等。这些文献资料反映了伏羲氏族崇拜蛇的历史真实性。
从7000年前赵宝沟文化出土的陶器中,我们可以看到凤鸟的雏形。在红山文化中有玉猪龙、C型龙。在大汶口时代,不但可以找到了对鸟和太阳的崇拜与祭祀,而且发现有蛇崇拜的现象。在大汶口文化中晚期,《大汶口》报告的墓葬材料中,图案全为蛇纹。这些图案化、几何化了的蛇形纹样和形态逼真的蛇纹,当是太昊(伏羲)时期蛇崇拜的实物见证。
另外,在汉代画像石刻中,伏羲、女娲一律画作人首蛇身,两尾相交,亦证伏羲族的尚蛇之风。
在中国文化中,龙是由蛇演变而来的。由于太昊(伏羲)族人不断扩展,蛇的演变亦随着各地区的不同因素发展成为不同种类的龙,诸如水龙类、蛇龙类、闪龙类等。随着国家的出现和民族的统一,这些分类别的龙又发展成为全国性的统一的形象,这个过程恰好又是父系氏族社会产生和发展的过程。
在中国古代文化中,龙的发展,大体上经历了三个大的阶段:首先是蛇龙,即蟒蛇,当来源于太昊母族的图腾。然后演化为闪龙(雷电),“龙”的读音由“隆隆”雷声的谐音而来,故《楚辞》称雷师为“丰隆”。《论衡·虚龙》说:“雷龙同类,感气相致。”“蛟龙见而云雨致,云雨致则雷电击。”龙的形象联系着风雨,故有“云从龙”、“水从龙”的说法。《周易》说:“飞龙在天”、“云行雨族,品物流行,时乘六龙以御天”。《淮南子》说:“龙举而景云属。”因此,把“龙”和“云”联系在一起。这样,蛇与雷电的组合,便形成了闪龙或水龙,认为龙晴在水,雨时在天。这时的龙,已失去了它原有的图腾的性质。演变的更加复杂了,结合了兽类的四足,猪、马的头,鬣尾、鹿角、狗爪、鱼鳞、须等。表明着中华民族文明博大的宽容性和强烈的融合性,成为中华民族文化一体的艺术象征,进而成为帝王专用的标志。
凤的形成,当是源于少昊时期的尚鸟之风,《左传·昭公十七年》:“郯子来朝,公与之宴。昭子问焉。曰:‘少昊氏鸟名官,何故也?’郯子曰:‘吾祖也,我知之……我高祖少昊挚之立也,凤鸟适至,故纪于鸟,为鸟师而鸟名。凤鸟氏,历正也;玄鸟氏,司分者也;伯赵氏,司至者也;青鸟氏,司启者也;……雎鸠氏,司马也;鸤鸠氏,司空也;爽鸠氏,司寇也;鹘鸠氏,司事也;五鸠,鸠民者也。五雉,为五工正,利器用,正度量,夷民者也。九扈,为九农正,扈民无淫者也。自颛顼以来不能纪远,乃纪于近。为民师而命以民事,则不能故也。’”《孔子家语·辨物》同此,故学者多以少昊为鸟图腾。
少昊与太昊崇尚太阳,以鸟为图腾应是太阳崇拜的进一步发展,在中国古代,鸟曾是太阳的象征。古人不懂太阳与地球的运动关系,认为大地是永恒不动的,而太阳则由神鸟驮着每天从东方起飞至西方降落。《山海经·大荒东经》即云:“汤谷上有扶木,一日方至,一日方出,皆载于鸟。”《楚辞·问天》“羿焉彃日,鸟焉解羽”。“尧时十日并出,草木焦枯,尧命羿仰射十日,中其九,鸟皆死,堕其翼。”(《淮南子》)。《淮南子》、《论衡》、《五经通义》、《春秋元命包》等均有“日中有三足鸟”、“日中有踆鸟”等说法。因此说,崇拜太阳和崇拜鸟有相同的意义。
文献中的日载于鸟,在考古发掘中有较多的发现,汉画像石就有鸟负日图。长沙马王堆汉墓的帛画上,亦有乌鸟立于太阳中,即所谓的“日中有踆鸟”。夏、商、周三族的族属源头都与少昊族有着密切的联系,这也是凤鸟文化得以发扬光大的原因之一。鸟文化的影响,远远超出了山东及中原各地。
凤的形成,与龙形成的过程极其类似。至于龙凤的雄雌之分,则是很晚的事情。原本龙凤均无雄雌之分,很晚才分出凤为雄、凰为雌。用凤来作为雄龙的雌性配偶,成为皇后衣饰的主要图案,也是较晚的事情。
凤的形成,大体也分三个阶段。首先是少昊族的母族鸟图腾,从郯子所列二十四种鸟看,应分为鸡凤类、挚凤类、燕凤类和鸾凤类等四大类。随着少昊族的扩展,这些鸟被各地的很多氏族所崇尚,但它们的融合的确比龙要晚得多。经过长时期的交融和改铸,直到秦汉时,才由四大灵物青龙、白虎、朱雀、玄武之一的朱雀演变为凤形,现在常见的凤凰形象则是宋代以后才形成的。
《说文解字》:“凤,神鸟也……鸿前麟后,蛇颈鱼尾,鹳颡鸳思,龙文虎背,燕颔鸡喙,五色备举。”《鹖冠子》说:“凤,火鸟也。”从《鹖冠子》语中说明凤即向日之鸟,这说明了昊族崇尚太阳和少昊以鸟为图腾的一致性。从《说文》中可以看出,秦汉以前便将凤升华为神鸟,其形态与龙一样,也是一个多元化的综合体,这同样说明了中华民族文明的博大、宽容和融合性。
龙凤的演变过程实际上也是中华民族的演变和发展过程。四合院古代艺术馆的两件“合体龙凤”标志着中华民族五千年前开始从多元向一体化迈进,同时也标志着中华文明开始从多元向一体化发展!
上一篇:赵海均:女皇的名字是叫武则天吗?
下一篇:中国瓷皇:千古之谜再添新证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