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经联播7月16日洛阳讯(屈伟林 通讯员 李孝)古代文物和历史遗迹承载着厚重的灿烂文明,传承着悠久的历史文化,是我们国家和民族的宝贵遗产和宝贵财富。一个城市的历史遗迹、文化古迹、人文底蕴,是城市生命的一部分。考古和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事关深化文明认知、文化基因存续,意义重大。2021年是中国田野考古一百周年。为纪念田野考古一百周年,7月16日,洛阳九鼎酒业组织的历史文化专场开启,本次活动是安排退休人员和专家学者到双槐树遗址参观考察。
洛阳博物馆原书记周加申、第十届全国政协委员金正新、洛阳市政府接待处原处长程建国、洛阳市规化设计院原董事长姚金山、洛阳军分区原副司令王立国、洛阳市委办公室原副主任郭滨郎、洛阳市原土产进出口公司董事长班俊凯、洛阳人造板厂原厂长白明杰、洛阳日报社原副社长贾海修、洛阳体育局副局长刘红军、慕思集团洛阳区总经理段华山、洛阳九鼎酒业总经理楊善普、副总经理刘书铭等十余人参加了本次活动。郑州市文物局副局长王金超以及双槐树遗址有关领导和专家接待了考察团全体成员,独立学者赵海均受邀参加并对双槐树遗址及华夏文明起源等相关问题进行深度解析。
双槐树遗址位于黄河南岸以南2公里、伊洛河东4公里的河洛文化中心区巩义河洛镇。遗址面积达117万平方米。发现有仰韶文化中晚阶段三重大型环壕、封闭式排状布局的大型中心居址、采用版筑法夯筑而成的大型连片块状夯土遗迹、三处经过严格规划的大型公共墓地、三处夯土祭祀台遗迹等,并出土了一大批仰韶文化时期丰富的文化遗物。
2020年5月7日,考古部门公布了双槐树古国时代都邑遗址阶段性重大考古成果。经过多年考古发掘,确认其是距今5300年前后的仰韶文化中晚期巨型聚落遗址,专家建议命名为“河洛古国”。
在双槐树遗址的中心居址区内,考古发现九个陶罐摆放成北斗星形状的天文遗迹。陶罐埋在土中,只露出一小部分。据考古人员介绍:“北斗九星遗迹有政治礼仪功能,表达自己是呼应天上中心的地下王者,也表明当时人们已经具有相对成熟的‘天象授时观’,用以观察节气、指导农业。”
双槐树遗址的中心居址区可能为贵族居住区,在居址区的南部,两道370多米长的围墙与北部内壕合围形成了一个18000多平方米的半月形结构,尤其是围墙东端的造型,被专家视为中国最早瓮城的雏形。瓮城是古代城市的主要防御设施之一,通常是在城门外或内侧修建半圆形或方形的护门小城。河洛古国的中心居址区已有典型的瓮城建筑结构,可见居住者非同一般。
双槐树遗址无论从遗址的地理位置、规模、文化内涵及所处时代无不凸显了其在华夏文明的中心地位,应是仰韶文化中晚期至少是黄河流域政治文明核心。以往国内大部分学者虽然肯定中原地区在中华文明起源中的地位和作用,但认为中原的中心地位是从夏代才开始的,并不赞同更早的时候也具有中心地位,河洛古国的发现可能将改变这一认知。有关专家认为“双槐树遗址发掘的意义在于,实证了在5300年前后这一中华文明起源的关键阶段,河洛地区是当时最具代表性和影响力的文明中心。”
双槐树遗址是迄今为止在黄河流域仰韶文化中晚期这一中华文明形成初期阶段,发现的规格最高的具有都邑性质的中心聚落。在这一阶段,文化上的中国已经形成雏形,以双槐树遗址为中心的仰韶文化中晚期文明堪称“早期中华文明的胚胎”。
河洛古国还发现了中国最早的骨质蚕雕艺术品。这件艺术品长6.4厘米,宽不足1厘米,厚0.1厘米,用野猪獠牙雕刻而成,是一条正在吐丝的家蚕形象。它的做工十分精致,腹足、胸足、头部组合明晰,和现代的家蚕极为相似,同时背部凸起,头昂尾翘,与蚕吐丝或即将吐丝时的造型高度契合。它与郑州青台遗址等周边同时期遗址出土的迄今最早丝绸实物一起,实证了5300年前后黄河中游地区的先民们已经养蚕缫丝。是目前发现的中国农桑文明发展史上的时代最早的代表。
赵海均认为,她见证的是华夏古国时代文明。对于河洛古国的概念,他举了个例子,清朝中期中国人同西方人做生意是通过洋行。鸦片战争前后,公司的概念开始进入中国。但是,公司制的全面盛行却是在一百多年以后,也就是20世纪九十年代中期。如今公司的概念和最早别。
早在五千年前,国家的概念是一块土地,有人持戈守卫。国还没有疆域四围的概念,也没有从上至下的政体机构。从那时的“国”到后来真正完善的国家制度形成应该是一个漫长的时期。这个时期可能长达一千多年。从那时起,以嵩山为中心的河洛地区开始逐步成为华夏文明的中心区。从文字的演变我们也可以从中窥探到国的演变。
上一篇:赵海均:一对唐代三彩雄狮荣归故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