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经联播5月3日郑州讯(屈伟林 李吉远 通讯员李媛)最近一本名叫《我寻我根》的书突然在河南郑州和洛阳走红并引起不小的轰动。《我寻我根》的作者是一位年过古稀将近杖朝之年的退休老人,他的名字叫宋周寿。曾任河南省政法委常务副书记、河南人大内司委副主任。《我寻我根》记录了他十余年来,不辞辛劳,行程十余万公里,带领他的团队为追寻中华人类之根、中华文明何时何地起源、中华文化如何形成的心路历程!
宋周寿出生于1943年2月,20世纪60年代在洛阳参加工作。曾任洛阳广播电视局副局长、总编辑,洛阳老城区委书记,洛阳市委常委政法委书记、河南省政法委常务副书记、河南人大内司委副主任等职。2008年,退休后回到洛阳。出于一种责任心和对历史文化的厚爱,宋周寿和他的同道者开始了对中华文明、中华文化追根溯源的历程。十多年来,他带领他的团队从洛阳本地和河洛的历史文化入手,追寻中华文明之源、中华文化之根。十几年来,他们不辞辛苦,足迹遍及大半个中国。特别是在著名的考古遗迹,譬如大地湾遗址、马家窑遗址、齐家文化遗址、三星堆遗址、彭头山文化遗址、上山文化遗址、良渚文化遗址后李文化遗址、北辛文化遗址、仰韶文化遗址、龙山文化遗址等,几乎所有的著名遗址都有他们留下的身影和记忆。
宋周寿(中)在新砦考古现场
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文化自信是一个民族强大的精神指引,文化兴则国运兴,文化强则民族强。民族文化是一个民族最深沉最本质的记忆,中华民族从神话传说的久远年代,经过数千年的一路披荆斩棘,几度辉煌几度曲折走到现代的文化创造。那么,中华文化的本质是什麽?具有光辉灿烂文化的中华民族为什麽在近代低落?必须从历史的发展过程中去寻找原因。
中华人类如何起源?中华文明何时何地起源?中华文化如何形成?中华文明真的只有五千年连续不断的历程吗?这是百年来无数学者苦苦追索的问题。为了真正从内心弄清楚这些问题,他们设身处地,考察历史文化古迹,所到之处拜访当地文化名人、著名学者。他们以考古遗迹为依据,认真钻研相关的考古报告,并结合冰川学、地理学、气候学的研究成果,特别是结合分子人类学的最新成果,寻求中华文明之源、中华文化之本。为寻找考古遗迹,他们常常是翻山越岭、风餐露宿,经常是在路边儿吃些泡面。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十余年的努力,他们对中华人类的起源、中华文明的起源、中华文化如何形成提出了自己独到的观点。
宋周寿在道县富岩东考察
在《我寻我根》中,宋周寿指出,迄今为止,对于文明的理解,国际上有关文明的定义有几十个,但是没有一个大家共识的定义。当今国际上对文明的标准仍然是美国学者的说法:①城市②文字③祭祀仪礼④青铜器。实际上这是国家的概念,也是国家起源的标准。
世界上唯有中华文明数千年连续不断,因此,研究中国的历史要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文明是一个动态的过程,通常情况下,中华人类文明起源只是人类起源中的一个片断。在漫长的岁月里,不断出现构成文明标准的标志,但是用一个或者某几个固定的标志作为来判断文明的标准是远远不能解决问题的。因此,经过研究他们认为,中华人类文明的进化有几个阶段,全新世(距今1.15万年前)开始之后,人类开始真正成为和其它动物完全不同的高级动物,在长达万年的进化和发展过程中,人类文明应该分以下几个阶段:
距今11000-7000年:文明孕育期
距今 7000-5000年:远古文明
距今5000—4000年:王国文明
距今 4000-1850年:古代文明(王朝文明)
从而,可以找出不同阶段能够代表文明的标志。
文明的孕育期主要是陶器的制作和原始农业的兴起。
远古文明:磨制石器、陶器、农业、家畜驯养;婚姻
王国文明:国家形态开始孕育;王权开始出现,巫权和王权并立;
古代文明(国家文明):城市、金属、文字
工业文明:鸦片战争至20世纪末
现代文明:互联网信息时代、空间技术、生物技术
翻开《我寻我根》,你会爱不释手,并被其细节和诸多独到的观点所深深吸引。特别是对其执著探索的精神所感动。一个退休老人,终生怀着家国情怀,其心感天动地!
《我寻我根》由新华社洛阳图片社原社长郭继明编辑。被书中的情怀所感动,郭继明情不自禁为其作跋:爱是这个世界上最珍贵的东西。因为有了它,这个世界才有了人类生命中最伟大的沟通。良知的苏醒,对生命本身的尊重,对人类历史与命运的关切与热爱,从而有了普通人因为探索与追寻而实现伟大的文化建设与创造。宋周寿先生就是这群致力于以爱为灯追寻与创造人类文化奇迹的人们中最具有独具风采的一位!
河南大学教授王钦韶为《我寻我根》作序。他在此书的序中写道:《我寻我根》是一本儿带有学术性及纪实性的考古调查书籍。作者与他的同道为了寻访华夏文明与人类之根,耗时十余年,自费行程十余万公里,纵横十余省,考察遗迹、拜访专家。该书即其寻访记录及历程。紧扣“寻根”二字,夹叙夹议,内容丰富、条例清晰,文笔流畅、读之酣畅淋漓!﹍﹍76岁的老领导,以平民身份为再现国家昔日的辉煌和文化的复兴禅精竭虑,用心良苦!从中看到了一个学术研究为现实服务的样板,看到了夕阳红的一面旗帜。可圈可点,值得称赞。大作最后以“一片丹心可对天”作结,真是不虚地表达了作者的精神境界与至深家国情怀的心声!